切實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
上海企業創新主體和技術創新核心地位更加突出,權威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的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了1522億元,相當于上海GDP的4%
向“卡脖子”技術發起沖擊
高校、科研院所這一科創生力軍的積極介入,產學研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企業科技創新攻堅克難的能級,助力企業向一個又一個“卡脖子”技術發起沖擊
■本報記者 鄭蔚
您知道嗎?上個月飛行38萬公里抵達月球軌道的“嫦娥五號”軌道器、近年在南極中山站越冬的我國極地科考隊,都用上了上海產學研多方成功合作后突破的硬核技術。記者從上??萍汲晒D化促進會獲悉,作為上海唯一的產學研合作年度榮譽獎,“2020年上海產學研合作優秀項目獎”已于日前誕生。
隨著上??苿撝行慕ㄔO的推進,上海產學研進一步深度融合,既使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有了用武之地,也為一大批科創型中小微企業插上了翅膀,又助力國有大企業在一些“卡脖子”領域攻堅克難,取得突破,發揮“領頭羊”作用。產學研深度融合,讓上海的大中小微企業匯聚成科創重要發源地。
看點
為什么在上海中心大廈觀景特別舒適
關鍵詞:企業創新主體
迪拜可謂高樓林立之城,一些去過迪拜旅游并登高觀光的上海游客回國后發現,站在上海最高的建筑——上海中心大廈上俯瞰浦江兩岸,要比在迪拜相似高度的大樓上觀景舒服得多,感覺上海中心搖擺的幅度更小些。
上海材料研究所副所長徐斌解開了個中奧秘:上海中心大廈有632米高,在第125層安裝了“超高層擺式電渦流調諧質量阻尼器”。阻尼器的作用是減振,在建筑受到風作用力搖晃時,阻尼器發生相對擺動,從而起到減振作用。上海中心在國際上首次將電渦流阻尼系統應用于擺式調諧質量阻尼器,大幅提升了阻尼器的靈敏度、可調節性、耐久性等性能,該阻尼器的減振率可達約45%,大大提升了建筑品質。
當初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上海材料所以上海中心大廈工程的應用為導向,積極聯合科研合作方同濟大學、施工方上海市機械施工集團、設計方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和業主單位上海中心大廈發展有限公司,共同開展研發工作,成功研制世界上首個電渦流擺式調諧質量阻尼器。這一產學研用多方合作的《超高層擺式電渦流調諧質量阻尼器》項目,獲得今年“上海產學研合作優秀項目獎”特等獎。
上海已基本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上海企業創新主體和技術創新核心地位更加突出,權威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的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了1522億元,相當于上海GDP的4%,在國際技術合同交易上占全國總量的20%。上海的各類創新主體積極探索合作機制,科技成果轉移和產學研合作途徑及方式更為靈活多元,切實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為上海早日建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作出了積極貢獻。
看點
為什么上海電氣核電突破了“卡脖子”技術
關鍵詞:科創生力軍
位于浦東臨港新片區的上海電氣核電設備有限公司內,這幾天員工正為一臺“國和一號”核電蒸發器即將進行水壓試驗而熱火朝天地忙碌著。這臺蒸發器有20多米長,最大直徑達6米。該公司試驗中心高級工程師魯艷紅告訴記者,水壓試驗就是在壓力容器中輸入特定的水和壓力,以檢驗該壓力容器的承壓能力。一旦通過水壓試驗這最后一道關口的檢驗,這臺蒸發器即可發運交付?!皣鸵惶枴睘槲覈谌穗娬?,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器”,而核島系統的蒸發器,更是重中之重。
正在現場的安全裝備部副部長劉來魁介紹說,蒸發器內部關鍵部件換熱單元主要由一塊管板、10塊支撐板和12606根U型傳熱管組成,管板和支撐板上需精密加工出25212個孔,同時通過高精度的對中安裝定位,才能確保壁厚很薄的U型傳熱管毫發無損地穿過。由于難度高,這曾是核電制造中的“卡脖子”技術之一。
面對挑戰,上核公司主動聯手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發明研制了“蒸發器支撐板安裝測量系統”等4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測量和監控系統,使其核島蒸發器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制造業先進水平。迄今為止,此技術已用于50多套核電蒸發器,成功安裝在浙江三門,并出口南非。這一《三代核電蒸汽發生器關鍵檢測技術研究及應用》,獲今年“上海產學研合作優秀項目獎”的特等獎。
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卡脖子”技術,事關我國能否后來居上占領產業的制高點。而高校、科研院所這一科創生力軍的積極介入,產學研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企業科技創新攻堅克難的能級,助力企業向一個又一個“卡脖子”技術發起沖擊。
看點
為什么上海廣為能“逆風飛揚”
關鍵詞:產學研聯盟
日前,一輛集卡滿載著“廣為”和“TOP DC”這兩個上海廣為焊接設備有限公司自有品牌的全數字高端逆變焊機,駛出廠區直奔洋山深水港,為的是趕上發往北美的集裝箱班輪。公司總經理胡成綽說:“廣為2019年的銷售額是6.2億元。今年全球經濟遭疫情打壓,我們年初還捏著一把汗,擔心銷售斷崖。沒想到,到10月份公司銷售已破10億元,眼下正向全年銷售破14億元沖擊?!?/p>
產品海外銷售占比達95%的廣為,何以“逆風飛揚”?原來,今年疫情暴發后,全球焊機生產廠家經歷了一次大洗牌。得益于中國有效抗疫,及時復工復產,核心技術上握有自主產權的廣為,產品量質并舉,拿下了大量北美訂單。
廣為在1997年創辦之初,產品還僅是低端的汽車電瓶配件。一家小企業怎么成長為行業“小巨人”的?靠的就是產學研深度融合。這家民企的創始人范曄平,碩士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他回母校請來了老師,從一個產學研合作項目攻克一個技術難題開始,產學研合作項目越做越多。2013年,廣為與上海交大、上海電機學院、上海電力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蘭州理工大學等5所高校共建產學研聯盟,投入的研發費用達銷售收入的4%,突破了大功率三相PFC等數十項核心技術,產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至今,已建成1個院士專家工作站、3個實驗室、2個創新中心和2個基礎學科培養基地,近5年內產學研累計投入研發費用達1000萬元。該公司的“全數字高端逆變焊機關鍵技術突破及產業化”,獲今年“上海產學研合作優秀項目獎”一等獎。
如今,上海已有一批企業從產學研合作中嘗到了科技創新的甜頭,從最初的單個項目向長期合作、戰略合作的深度推進,并創造出了適應各自需求的多種合作模式。在市經信委、市教委、市科委和市科協的大力支持下,實體化的創新平臺、多元化的創新聯盟,以及院士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紛紛落戶企業,為上海大中小微企業走科技創新之路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